建筑学学科于2016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本博士点根植地域、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学校的其他工科专业相融合,突出交通建筑与规划、地域建筑等学科特色;遵循建筑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构建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3个主干学科方向,以及交通建筑设计与理论1个特色学科方向。

1. 博士点培养方向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作为本学科的核心方向,扎根西部,聚焦城市地下空间、TOD与空间利用、社区更新等优势领域,关注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等多维度的学科构成,通过新区建设与城市更新、小城镇与乡村振兴、灾后重建与防灾等方面的研究、设计与实践,形成了本方向的特色。

(2)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技术科学方向立足于西南地域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重点关注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等领域,依托省级实验平台,立足行业优势及地域特色,通过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协同研究,着力于高寒气候下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研究、交通与地下空间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两大板块,使之成为本学科方向的研究特色。

(3)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关注地域建筑与文化、传统民居与聚落、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等领域,根植于西南城乡,聚焦于川/藏多民族聚居地区、成都平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西南地区城乡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4)交通建筑设计与理论

交通建筑设计与理论方向结合学校交通优势学科体系和国家及行业战略需求,重点关注交通建筑设计理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理论、城市空间利用与交通规划理论等领域,以交通为导向,通过多学科协同交叉,解决复杂功能需求下交通建筑的综合交通组织与空间整合设计问题,在交通建筑的研究、规划与设计理论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 学科特色

交通建筑设计与理论是依托我校交通资源优势,在协同城乡规划、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筑学学科的特色学科方向。该方向系统地开展了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Citie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成果取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培养了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创新领军人才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在参与重大工程研究方面,主持了“京沪高速铁路综合景观设计研究”、“大型铁路客站后评价研究”、“川藏铁路车站与站区发展模式研究”等研究课题,产生了重要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在建筑学学科的建设上,通过强化特色方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多维度平衡与创新、带动学科的多方向突破与拓展。2017年,交通建筑设计与规划创新实验平台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力图将学科特色转化为学科优势,在适应当前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需求背景下,深化“建筑”与“交通”的产、学、研融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国内、外行业领域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3. 导师队伍

本学科拥有36名研究生导师(含2名校外导师和1名跨学科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25名。

附:博士生导师名单

沈中伟 崔叙 张樱子 杨青娟 付飞 邱建 于洋 袁红 刘弘涛 舒波 袁艳平


(2022年8月更新)


Baidu
map